2025年6月,全球人文与艺术创想联盟(GAHAI)在中国成都开展“艺术·在地·共学”社区实验营,围绕“生活即艺术、共创即教育”的理念,联合青年艺术家、社区教育者与中学生团队,探索艺术在日常场域中的生成机制与社会链接方式。本次活动由GAHAI区域合作中心与地方文化馆共同组织,吸引超过120名本地居民与30余位实践者参与。
多元协作构建“公共艺术共学场”
本次实验营的核心目标,是将社区空间转化为共学场所,让艺术从表达形式回归社会关系本体。活动采用“主题共研 + 空间改造 + 即兴共演”三阶段结构,首日以“在地日常观察工作坊”拉开序幕。参与者分组以步行观察、声音采样、口述史访谈与身体记忆描图等方式,重建社区对“熟悉空间”的感知路径。
在此基础上,来自艺术、教育、社会设计等领域的青年实践者与中学生组队,围绕“物件叙事”“空间记忆”“家庭语言”“节气身体”等关键词提出十余个微介入计划。例如,在广西一处老旧巷道中,居民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将废弃报亭改造为“阅读窗台”,放置社区手写新闻、童年日记与植物采集卡片,成为儿童与长者自然聚集的交流节点。
在四川点位,参与团队将一处闲置公厕外墙打造成“声音剧场”,播放社区居民录制的生活片段、儿歌与方言表达,引发邻里驻足聆听与回忆分享。“这不是表演,而是唤起记忆的一种方式。”一位居民感慨。
跨代共创“共学厨房”与“移动剧场”
作为本次实验营的一大亮点,“共学厨房”单元由社区居民主导,将烹饪作为一种具象叙事与情感交流方式。在中午的饭点时段,不同年龄段的家庭围坐一堂,书写“我的家传菜谱”、回忆“第一次做饭的故事”,并通过绘画、拼贴与录音等手法转化为“食物记忆拼图”。最终成果被整理成一本名为《从厨房到舞台》的社区文化图册,既是菜谱也是文化档案。
在成果展演环节,青年表演者将三日互动素材融入“非剧场空间即兴剧”,围绕“河流与童年”“物件与迁移”两个主题展开身体叙事,鼓励观众在演出过程中自由移动、互动回应。其中一段关于老奶奶与外孙在“饭桌上学会数数”的对话,以情感张力打动现场观众。一位参与的初中生在演出后表示:“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奶奶的话也可以成为艺术。”
从现场实践走向长期机制
GAHAI表示,本次实验营是联盟“跨代协作机制”与“艺术在地实践网络”战略中的重要一环。其核心意义不仅在于激活空间、生成作品,更在于建立“共同创作—共同使用—共同叙述”的社区文化关系网络,让艺术回归社会日常,使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公共生活的有机桥梁。
联盟已计划于下半年推动该模式在云南、湖南等地延展,并将此类实验营打造成“社区艺术共学计划”中的常态模块。未来,GAHAI将持续推动“艺术×教育×空间”的三维协同机制,强化青少年艺术参与的社会嵌入性,并构建基于地方经验的全球共学网络,进一步实现文化成果的制度接轨与公共教育融合。
编辑:秘书处